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文/李义平 加里·贝克尔(1930年2月25日—2014年5月4日)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芝加哥大学教授,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被誉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经济学家和社
文/李义平 加里·贝克尔(1930年2月25日—2014年5月4日)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芝加哥经济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芝加哥大学教授,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被誉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经济学家和社
本文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博雅特聘教授张维迎在当代经济学基金会第六届(2023年5月)思想中国论坛上的主旨演讲。 文/张维迎 谢谢,非常高兴今天晚上和各位分享。张军教授和冯兴元教授刚才讲的一个观点
文/谈炯程 1974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结果公布时,西方经济学界几乎陷入一片错愕。出人意料的是,因“在货币和经济波动理论方面的开创性工作及对经济、社会和制度现象相互依存关系的深入分析”,该年度诺贝尔经
文/陈永伟 14世纪,欧洲的政治和经济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世俗力量在与宗教力量的竞争中逐渐取得优势。国家开始通过税收、管制等手段,逐步强化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另一方面
文/刘刚 乾隆难以承受英国的敬意 英使厚礼来访,对清朝政府提了哪些要求? 显然,英国有了越来越大的胃口,崇祯时期,跟明朝签的条约,提都不愿提了。那时,葡、荷两国抢了先手,它后来,只能比对着葡、荷提要
文/李海燕 最近几年,过剩和内卷两个词频繁出现在各种中国媒体。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也经常面对过剩和内卷问题。1992年之前,整体来讲日本的经济规模和消费规模,包括员工的平均收入是一直稳定增长的
文/李海燕 日本80年代的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是在1990年左右。距离现在也就是30年左右。很多人不知道是,东京核心商业区的土地价格在2020年左右回到了泡沫经济高峰,也就是1990年的水平。 中国有句
文/孙立平 萧条的唯一原因就是繁荣。 说出这句不断被人们引述的名言的,是一位法国人,他的名字叫克里门特·朱格拉。朱格拉的身份有点特殊,他本来是一位医生,后来醉心于研究经济与社会问题,并最终成为一位经
BY Szu Ping Chan It’s been dubbed Beijing’s “do whatever it takes” moment. In a surprise move on Mo
文/刘远举 一 刺激、救济、福利、基建,都是财政出钱。 刺激的目的是让人有动力去工作,去投资。救济,要拯救一个人于困顿与危机之中。福利,某种程度上,是解决后顾之忧,拉平差距,最终让人舒适地“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