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焱: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崛起”
本文原载《财经》2018年5月。 作者:金焱 每天早起,我都会先扫一眼谷歌的新闻版块。这是在美国养成的习惯,至少它能保证我不会漏看重大新闻。 “五一”期间谷歌推送的重大新闻里,没有China的字样,
本文原载《财经》2018年5月。 作者:金焱 每天早起,我都会先扫一眼谷歌的新闻版块。这是在美国养成的习惯,至少它能保证我不会漏看重大新闻。 “五一”期间谷歌推送的重大新闻里,没有China的字样,
背景 过去50多年一直致力于中国问题研究的谢淑丽(Susan L. Shirk)对中美间贸易问题颇有观察。与其他中国观察者相比,谢淑丽曾在克林顿政府担任主管亚太事务的助理副国务卿(1997-2000
作者:曹德旺,吴丽玮 我最早出国卖玻璃是1990年,那时候我做的是维修市场。维修玻璃跟配套玻璃不一样,配套玻璃量大,单片利润薄,维修玻璃量小,但单片利润大。那时候中国一年进口车总共才几十万辆,我一年
作者:郑永年(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二战之后,美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近几十年里,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国内充满着各种美国衰落、中国挑战美国的“危机论”。但是,美国到底有危机吗?实际上
作者:伍国 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强大,对外影响也日益增强。在 《纽约时报》上,可以说没有一天没有与中国有关的新闻,就连北京发生一次大规模交通拥堵,也会马上成为《纽时》的报道对象。然而,美国对中国的关注
本文为香港大学SPACE中国商业学院开学典礼致辞全文。 作者刘宁荣教授,香港大学SPACE学院常务副院长(商学及中国发展)、香港大学SPACE中国商业学院执行院长。 作者:刘宁荣 欢迎来到香港大学,
本文原载《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2015年9月 作者:伍国 我一向认为,在美国的不少华人对美国精英教育的实质存在认识误区。第一个误区是逃避式的,就是觉得我们不去追求所谓的“成功”,只要平平淡淡就好了。
来源:公众号-上海美国研究 1981年,17岁的苏州少年朱锋机缘巧合地开始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学习。彼时,中美两国之间交往正变得日益活跃。北京大学里的中美学术交流氛围浓厚,令他认识到美国
作者:商灏 细读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王缉思教授的重磅新著《世界政治的终极目标:安全、财富、信仰、公正、自由》,深感其强大的思想力量和逻辑力量,非常同意盘古智库理事长易鹏在该智库1月21日为这本
作者:郭良平(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高级研究员) 基辛格博士是中美关系的奠基者之一。特朗普总统上台以来,他不顾90多岁高龄多次访华,企图挽回急剧恶化的双边关系。他在2018年11月初访华结束时,半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