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成钢:五四运动与制度大分流
作者:许成钢(长江商学院经济学教授 ) 1919年5月4日,中国学生在北京游行示威,抗议中国政府签署对日屈辱条约。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罢课、罢工、罢市,以至冲击文化、思想、社会的运动,史称“五四运动”。
作者:许成钢(长江商学院经济学教授 ) 1919年5月4日,中国学生在北京游行示威,抗议中国政府签署对日屈辱条约。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罢课、罢工、罢市,以至冲击文化、思想、社会的运动,史称“五四运动”。
作者:郑永年(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今年迎来了“五四运动”100周年。自上世纪90年代以降,人们一改以往每年都会高调纪念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做法,不仅越来越“低调”,而且在学术和政策领域出现
(本文是作者在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论坛上的发言) 作者:王也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在“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这三种说法中,“五四新文化运动”说,因
发生在巴黎的火灾将中国的看客带回一百多年前的文明劫难现场,但国家主义不应该成为衡量文明的尺度。在某些时刻,为国家的每一声疾呼都有可能成为压垮个人权利的最后一根稻草。 作者:李继威(FT中文网编辑 )
作者:任剑涛 美国文明当然是典型的现代文明,不仅中世纪文明上没有美国文明的份,就是在现代早期文明里头也没有美国的位置。所以一聊到比较文明中的美国文明主要是聊美国的现代文明建构。 从英格兰成为第一个比
作者:张小彦 我是1980年代从大陆来美的新移民。在三十多年的求学和创业过程中接触了美国社会(学术、政府、商业)的各方面、各层次的人士并参加了各类活动才感到自己对美国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常常不到位。纠其
作者:原力 1993年夏,美国《外交》杂志发表了美国著名政治学者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全世界广泛而激烈的争论。 文中首次提出”伊斯兰世界到处是流血的边界”
作者:周志兴 当今世界,全球化是一个热门话题。 当然,在全球化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也会有反对全球化的逆流,从最近的中美贸易战不难看到端倪。但是,这是一种暂时的局部的现象,推动者出于各种各样的考虑,
作者:王新生 首先我想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文革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上大学之前,在社会上待过五年,当过三年农民,当过两年工人,把英语都忘光了。所以进入了大学历史系,老先生们说日本人做历史做得不错,你们就学
作者:萧西之水 伊恩·布鲁玛《创造日本》给1853年至1964年之间的日本近代化做一系列截图,拼在一起来证明:近现代日本是一个被国际化、欧洲化潮流重塑的国家,而这也恰好是欧美史学界对于近现代日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