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国家学说奠基人告诉世界:“一切拥有权力者,皆会滥权”

文/叶克飞

共和国家的教育应当是提高人们的心智,而专制国家的教育所寻求的是降低人们的心智。

自由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力。

一切权力不受约束,必将腐败。

言语并不构成罪体,它们仅仅栖息在思想里,有时候沉默不言比一切语言表示的意义还更多。所以无论什么地方如果制定了言语是罪体这么一条法律,那么,不但不再有自由民主可言,甚至连自由民主的影子也看不见了呀!

以上几句话都出自于孟德斯鸠,这位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是西方现代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的奠基人,他的权力制衡、三权分立、君主立宪等思想对当代西方政治生活影响深远。

1689年,孟德斯鸠生于法国波尔多地区,早年人生见证了法国君主专制的逐渐没落。工业革命的到来,让新兴阶层与专制统治冲突愈发激烈。

 

1721年,孟德斯鸠在阿姆斯特丹匿名出版《波斯人信札》,假托两个波斯人周游欧洲的通信,抨击当时法国的社会政治制度。不久后,他被人们发现是此书作者,一举成名。

英国史家罗伯特•夏克尔顿在《孟德斯鸠评传》中写道,一举成名后,孟德斯鸠面对的局面似乎不容乐观:

“孟德斯鸠有一次曾说,在《波斯人信札》问世之前,法国社交界一直认为他是一个才子;《波斯人信札》大概也表明了他名副其实。但是,在此以后,厄运便接踵而至。在巴黎,他尚未获得官方的承认,为此,他试图跻身于法兰西学士院,但遇到严重困难。一个重大的障碍是,他不是在巴黎定居的人。不过,这个障碍并非不可克服,1727年第戎高等法院庭长让·布依埃获选进入法兰西学士院,就是明证。然而,尽管孟德斯鸠有朗贝尔夫人作后盾,关于他的争议却比德高望重的勃艮第学者要大。”

对于孟德斯鸠入选法兰西学士院一事,夏克尔顿梳理了历史的种种蛛丝马迹。最有趣的是,“《波斯人信札》的作者此时处境十分尴尬,因为他在书中对学院揶揄了一番。他如果不认账,否认他是作者,那么他没有任何著作可以拿出手。”这真是一个令人头痛的矛盾。

在选举新院士的会议上,除了孟德斯鸠外,原本没有提出其他候选人,但最后时刻出现了意外情况:

“院士们了解到红衣主教弗勒里对于《波斯人信札》十分不满,如果孟德斯鸠中选,国王可能拒不同意,这位红衣主教本人也是法兰西学士院院士,但没有亲自去学士院参加会议,他以其他方式传达了他的观点:如果孟德斯鸠获选,此事将为一切具有正常思维的人所不容。”

孟德斯鸠随即拜见了红衣主教弗勒里,并使之改变态度。之后学院复会,孟德斯鸠获选成为院士。“这次选举并非一致通过,但是许多原来反对他的人,出于同情,联合起来支持他。”

如此不易的院士之路,其实也说明孟德斯鸠在理论上跋涉的艰难。

孟德斯鸠最重要的著作,当属1748年在日内瓦出版的《论法的精神》。在这部著作中,他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哲学和社会政治学说。

孟德斯鸠的启蒙精神,承接了欧洲文明的古老传统。他认为从事商业和航海业的民族比从事耕种土地的民族更多地需要法律,也更容易实行民主、共和、法治;从事农业的民族比从事畜牧业的民族更需要法律;从事畜牧业的民族比从事狩猎的民族更需要法律。这其实也正是人类文明的基本脉络。

在约翰·洛克分权思想的基础上,孟德斯鸠明确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他确立了现代社会的自由范式,提出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法律许可下的权利——这一观念是现代文明法治的基础,但在当下中国社会,仍然有许多人对此毫无认识,一见到“自由”二字就如临大敌,直接砸一句“没有绝对的自由,你别想着为所欲为”,这句话本身就意味着他们对现代文明的“自由”一无所知。

在孟德斯鸠看来,“一切拥有权力者,皆会滥权”,这一立于人类文明塔尖的洞见,正是“将权力关在笼子里”的思想基础。

孟德斯鸠的思想,当然也是建立在前人的努力之上。译者序中写道:

“任何先进思想并不能凭空产生,法国的启蒙运动是直接继承了英法历史上的进步思想,并且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17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主要代表是笛卡尔,他是一位唯理主义哲学家,崇尚理性。他的哲学体系虽然是二元论,但他的物理学是唯物主义的。孟德斯鸠受笛卡尔的影响是明显的,他曾自豪地宣称,笛卡尔是他的先师。”

比如在《波斯人信札》第97封信中,孟德斯鸠强调,自然界有两条规律,第一条是:任何物体,除非遇到障碍,都倾向于直线行进;第二条是:任何物体,当围绕一个中心运动时,皆有离心倾向。因为物体离心愈远,它划出的线条愈接近直线。他认为这两条法则是认识自然界的钥匙,而这两条法则是笛卡尔在《哲学原理》一书中确立的,孟德斯鸠在诸多规律中选定这两条,企图用物理学原理来解释一切现象,很能说明他是一个笛卡尔主义者。

在译者看来,“从历史背景而论,当时的法国封建制度已是千疮百孔、处于崩溃前夜,客观的历史条件也在呼唤能够以先进思想对封建主义严加抨击的先驱者,这是时代的需要,而孟德斯鸠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脱颖而出,成为启蒙运动中的主将之一。”

罗伯特·夏克尔顿曾去孟德斯鸠在波尔多附近的故居拉布莱德古堡中搜集和研究关于孟德斯鸠的绝大部分资料,还能分辨识别孟德斯鸠曾经用过的11位秘书的笔迹。他走访了孟德斯鸠在欧洲旅行过的每一个国家和地区,搜集孟德斯鸠留下的笔记和其他文献资料,最终才写成了这本《孟德斯鸠评传》。

《孟德斯鸠评传》勾勒了孟德斯鸠作为庭长、院士、葡萄酒经营者、巴黎沙龙常客、旅行家和思想家的详细人生经历,展现了其不同于卢梭、伏尔泰等启蒙哲人的丰富现实经验感和政治历练。书中还利用手稿等原始文献,比照各种笔迹,清楚地辨析、还原了《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论法的精神》三部著作的创作历程,呈现了孟德斯鸠审慎、稳健的思想体系。

###

来源:叶克飞网易号